话说在那一处荒芜之地,在那山南与山北的通路尚未打通之前……
山北住着刘氏一家,以卖煎饼维生。家中长子叫刘小二,与他一同呱呱落地的兄长还未挺过几个时辰就将他一人独自留在这熙熙攘攘的人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天或许是实在看不下去老刘终日闷闷不乐的样子,又或者是心疼整日以泪洗面的刘母,就多关照了刘小二一番。
他自小就气运不错,从未遭过什么大罪,自生辰以来,周边可谓是风调雨顺而百姓安居又乐业。而刘小二每日就顶着自己的红肚兜,从街头跑到巷尾,挺着小肚子和两根麻花辫,逢人就哥哥姐姐、舅舅阿姨地叫,看人时还眨巴眨巴自己水润的大眼睛,好不讨人喜欢。
有这么一个小福星,家中的煎饼生意也因邻里的照顾如日中天。
刘母和老刘看着自家的犬子,也算是放下了失去大儿的痛处。他俩望着小二日渐长大的身板,想着得带着哥哥的分,好好疼爱小二。
于是,刘小二的脖上每日都会挂着两个刚出炉的烧饼,每个都有成人手掌般大小。老刘嘱咐小二,若是玩累了、跑饿了,就咬两口脖子上的煎饼,何时都不会忘了家的味道。
刘小二还听不懂什么叫家的味道,只知道脖子上两香饽饽,够自己从鸡鸣玩耍到落日,也不用总是跑回家找吃的了。
山南住着李氏一家,老李本是京城的大官,因得罪皇上而被贬于此地。可以说是有那一腔悲愤而无处释放啊,自来到此地后,每日不是作诗饮酒,就是管教自家的大儿——李识。李识出身时,算命先生说此子名里缺土,识谐音石,又有聚沙土为石之意。李识故得此名,而老李又何不盼望有一天自己能重得陛下得赏识,每日每夜盼望着京城得来信,郁郁寡欢。
李识自幼由父亲亲自教养,听得学得可都是京城的知识,念书的天赋又不错,过目不忘,五岁就能把那几首唐诗背的滚瓜烂熟,八岁时就能把乡里的先生辩得哑口无言。出身大户人家,长得也算是眉清目秀,多少带着文人的那一丝傲慢,到访家里的客人有不少向老李提出要将自家闺女许配给李识。可父子俩都一样的胸怀大志,一样的眼高手低,看不上这穷乡僻壤长大的土姑娘,就一推辞二拖延,时间久了也就没人再提起这类的事情了。
闲来无事时,李识就整齐地穿着家里的衣裳,坐在玄关上,望着家门口打闹着得孩童,感叹道:“悲也,悲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一年,洪水洗劫了山南的庄稼,原本百姓用于过冬的食物随山神之怒被洗劫一空,一时间民不聊生。大伙都知道老李家是读书人,是聪明人,于是都来李家门口哭诉,希望老李能出个办法好让大家度过这个冬天。老李也是有着自己的傲气,若是这点小麻烦都解决不了,何谈回到京城,重得重用。于是大手一挥,许诺一月内必给村中百姓一个方法。可老李自家的庄稼也被洪水毁于一旦,若是有方法过冬,那必然早就想到了。可事已至此,能有什么办法呢,放出去的话就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
看着焦头烂额的父亲,李识想起往日有听门口的顽童说过,山对面好似还有一处村落。只是那山陡溪长,往来困难,所以两所村落还未建立起频繁的联络。
“若是邻村并未受洪水的侵犯,岂不是能借我们粮食以应燃眉之急。”
听到这则消息的老李大喜,赶忙嘱托自家大儿带上一车人马翻山越岭去借粮过冬。
这一路山高水险,好在李识机灵,多次化险为夷,也算是看到了山头的另一村。而此时不管是李识自己还是随行的仆人都早已筋疲力尽、饥肠辘辘。
恰巧刘小二此时正在村口闲逛,打量着这一车不知道从何而来的人马。
李识见门口刘小二一脸憨厚的磨样,脖子上又挂着两个烧饼,不太聪明的样子,想着就算是有求于人,也不能丢了读书人的脸面。简单理顺衣角后,缓步走到刘小二面前。
“在下名李识,字牧德……”
可能因为粮食在路上早就耗尽,李识的肚子不识趣的叫了起来。
“不好意思,让阁下见笑了,可事情实在是十万火急,还请阁下……”
“你要吃吗?”
刘小二拽下脖上的一个烧饼,举到李识面前。
“感谢阁下好意,可是实在是十万……”
“我们家的烧饼很香的哦,不尝你会后悔的!”
刘小二嘴中咬着另一个已经被吃了一般的烧饼,所以说话声音并不是很清楚。
“感谢……“
李识推开眼前的手,开始有些不耐烦……
“我有要事要先……“
“可你的肚子在叫诶……不先自己吃饱嘛?“
刘小二露出了一脸困惑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