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想到,在文明时代的中国,还曾有过这样一群人。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
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
他们在亚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关资料图)
一本让你人在家里,但精神有一趟远行的经典著作:《额尔古纳河右岸》
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部落,没有紧张的生活节奏,没有房贷车贷,也没有职场中的勾心斗角,他们生活在大森林中,以驯鹿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
二、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有形的横着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条无形的竖着供灵魂升入天堂或下地狱。只有在横着的路上踏遍荆棘而无悔,方可在竖着的路上与云霞为伍。
三、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是一样的。你以为伸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
四、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五、冬日的阳光不管多么的亮堂,总给人清冷的感觉。那时林中的雪很薄,向阳山坡上的荒草和落叶还枯黄地裸露着。鸟儿三三两两地掠过林梢,留下清脆的叫声。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写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百年孤独”,展示了弱小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的挤压下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和风情。
这是一本鄂温克人的百年变迁史,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中求生存,在日寇的铁蹄下、文革的阴霾下苦苦挣扎,他们有不屈的意志,博大的胸怀,体现了一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迟子建在书中为他们呐喊。
合上《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后一页,内心涌起一股任生命消逝,却无力挽回的悲凉。
2009年,迟子建凭借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数万人读过,豆瓣评分高达9.0!
董宇辉说:“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充满了对力量、对生命、森林、流水、落叶、日月、清风、苔藓、起舞的萨满,由衷深沉、不知所以,但一往情深的爱。”
一本好书,就像一杯清茶,不见得多么浓烈,却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朋友们,阅读经典,不妨试试这本书:
注:本文为企业推广,所代表立场与本号无关。图文相关资料由合作方提供,如有侵权与本号无关,请联系删除。